top of page

金鏨刻篆書經卷 Gold Chiseled Buddhist Scrolls in Seal Script

收藏地點|藥王禪院


佛教提倡「無我」,「愛」卻難免存在「人」「我」之別,所以「博愛」並非佛教文化中的常用語彙。如果以求同存異的態度來觀察,佛教普度眾生的「平等」觀,也可視為一種「無我」的「博愛」。不斷被翻譯和傳播的佛經,不僅是佛及佛弟子「平等」思想的文字記錄,也是佛教思想「平等」分享給後世眾生的重要途徑。


佛教早期並沒有書面經典,僧眾以口語管道傳承教法。釋迦牟尼般涅盤後,僧團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集結,「多聞者」阿難誦出佛陀所說修多羅,「持律者」優波離誦出波羅提木叉,大眾對其內容共同審定,再編成次第,為後來《四阿含》(法) 與《律藏》(律)的起源。東晉至唐朝為漢譯佛典興盛期,其中鳩摩羅什與真諦、玄奘、不空(或義淨)並稱為佛經翻譯四大家,譯出不少般若、中觀、如來藏、唯識和秘密乘佛典。北宋的法天、施護等人翻譯密續、阿含類及些許大乘顯教經論,是漢傳佛教最後一次大規模翻譯佛典。


《地藏王菩薩經》(下右)簡稱《地藏經》,在中國流行始於五代至北宋初年間,是記載釋迦牟尼佛贊嘆地藏菩薩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;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」之宏大願望的大乘佛教經典,幫助眾生知孝道、明因果、培養濟世之心。


《方廣大莊嚴經》(上/下左)由唐朝武則天製,收於《大藏經本緣部》,其內容「顯示菩薩眾德之本」,受持此經「福惠自莊嚴,盈滿如大海」。



經典

金屬 / 20cm x 50cm

bottom of page